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6:59:36    次浏览
本报记者殷勇实习生陈琳阡陌小巷,大事小事,事事繁杂。这不,前不久,由于路面破损,南昌市西湖区南浦街道西书院社区“仕中心80公馆”的业主们就与小区物管展开了一番唇枪舌剑。“小区路面破损严重,影响到大家的出行安全,物管收了大家的钱,就要承担起维修责任。”业主们多次向物管提出强烈要求。“破损的路面在小区外面,应该属于市政的管理范围,你们去找市政来维修。”物管却几次三番想推脱自己的责任。当矛盾反映到社区,借助西湖区正在推广的基层协商民主这一平台,社区请来了业主代表和物管负责人,让双方面对面坐在了一起。激烈的争论不可避免,但在争论的过程中,物管感受到了业主的不便,业主也清楚了物管的难处。此时,社区主任王小会乘势而上,一方面指出破损路面位于小区规划线以内,经与市政部门确认,属于物管的管理范围,明确物管责任;一方面又向业主们指出了物管要在短时间修复这些地面的难处,同时希望业主们平时就要爱护小区地面。有沟通就有理解。很快,物管负责人当面承诺,会与开发商协商,尽快把破损路面维修好;而业主代表也对物管在工期方面的要求表示理解,并一致在意见征求表上签名同意了协商结果。不到20分钟,一场持续多日的争议就通过协商得到了圆满解决。对此,小区74岁的业主代表肖友妹非常高兴,她说:“感谢社区的帮助,让我们老年人再也不用担心晨练时被破损路面绊倒了。”“业主们应该感谢的是西湖区推行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。”社区主任王小会说:“是它让我们在解决社区繁杂事务时变得游刃有余。”王小会的赞叹,来自于她多年从事社区工作的切身感受。过去,为解决许多诸如此类的社区矛盾,社区工作人员总是 “跑断脚、说破嘴”,却常常“好心没好报”。因为,尽管社区工作人员费尽心力地在当事人双方“穿针引线”,但当事人之间并没有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,导致信息不对称。一来二去,当事人双方要不认为社区“坐偏了屁股,拉偏架”,要不认为社区“办事缩手缩脚,不敢担当”。招来误解不说,还让社区的各种矛盾日积月累,长期无法解决。如今,通过推行基层协商民主机制,全区各个社区(村)都成立了民情理事会。理事会通过“四进访民情,五步促协商”工作机制,畅通议题收集渠道,规范议事流程,确保依法议事、依法办事。同时,按照“大事大议,小事小议,急事立议,无事不议”的原则,由理事会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议题搭建沟通平台,让群众和相关利益方成为议事的主角,真正实现了群众的事情,让群众自己商量着办。 有事好商量,不仅让信息在当事人之间畅通起来,使误会消除了,理解增加了,促进了社区的和谐;而且,让各方当事人都有了一个平等的沟通平台,不管是个人,还是企事业单位,甚至是政府行政部门,参与协商都不能“摆架子”,或是“居高临下”,打牢了对话的基础。与此同时,西湖区创造性地提出了“1+7+X”议事模式。“1”指理事会名誉理事长,主要负责督查、指导、协调联系点协商民主工作;“7”指常务理事会成员,从党组织代表、村(居)民委员会代表、群众代表、社会组织、区属挂点单位,特别是“两代表一委员”等人员中选举产生;“X”指非常任理事会成员,即其他利益相关方及专业人士等。由此,确保了基层协商民主的代表性、权威性。丁公路街道府前社区1栋1单元,单元防盗门锈损不堪,形同虚设。今年3月,社区选举成立民情理事会,挂点社区的人大代表黄振波和政协委员胡劲松作为理事会成员,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积极组织居民召开协商会,了解居民的想法。按照“谁受益、谁出资”的原则,大部分居民很快就同意了自筹资金重装防盗门。“由于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民情理事会,积极引导大家开展基层协商民主,让群众感觉可亲、可敬、可信,使得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高涨。”社区毛主任认为,“两代表一委员”的参与,是社区基层协商民主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。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,基层协商民主在西湖区“生根开花”。借助它,在象山南路,鼎鼎大名的“绿地集团”放下身段,和普通市民平起平坐,一起民主解决了施工围挡占道的问题;借助它,在团结路绿源小区,一个让居民纠结了10余年的“大门问题”得到了圆满解决;借助它,在抚生路204号,这个长期内涝严重、安全隐患多、生活环境差的南昌农校宿舍小区,在取得全体住户一致赞成的基础上,终于纳入西湖区大朝阳连线成片项目改造范围……一个个社区、一条条小巷、一处处村庄,如今,基层协商民主不论走到哪,都能在那里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,让和谐成为生活的主题。